前言: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日之中国,恐怕已经有很多人难以想象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古代中国,人们一年四季、一日三餐(或两餐),都能吃到哪些食物?比如有一本《南京光禄寺志》,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某一日的饮食菜肴:
早膳:羊肉炒、猪肉炒黄菜(说老朱是回人的可以退散了)、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香米饭、豆汤、泡茶等十二道。午膳:胡椒醋鲜虾、烧鹅、蒜醋白血汤、蒸鲜鱼、三鲜汤、菉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等二十四道。
从记载来看,朱元璋是一日两餐,晚上可能只吃一些点心。当然我们不能拿皇帝的饮食标准,来比照当时平民的吃饭水平。但是《明太祖实录》在记录南京太庙每月荐新时,却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新鲜食材清单,让我们得以了解哪些食材是被古人认为可以用来孝敬祖宗的。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登基称帝,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开国太祖。即位当天,老朱即追尊自己有名可查的四代先祖为皇帝,恭恭敬敬地将他们的神主牌位请入太庙供奉。
当年二月,在制定了宗庙时享之礼后,太常寺又列了一份宗庙月朔荐新礼的清单。所谓的”荐新“,是指在我国古代每当有新的收获物时,人们并非自己先享用,而是先举行仪式祭拜、敬献神明和祖先,然后再自己享用,这种仪式就叫荐新。我们就来看看600年前的明代,一年四季都有哪些新鲜食材。
春天的韭菜滋味鲜美,早在明代就有“南椒北石榴,要富还栽韭”的说法。至于荠菜,和韭菜一样,都是当时劳动人民的主要蔬菜之一。荠菜是典型的江南佳肴,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的弟弟、太仓人王世懋就在其著作《瓜蔬疏》中将荠菜奉为上品:“百草中可食者最多,荠菜、枸杞苗、五加芽,草中之美品”。
芹菜分水芹和旱芹,据《本草纲目》记载:“水芹生于江湖吱泽之涯,旱芹生平地”。古时读书人进京赶考之前,都会到当地孔庙前进行祭拜,当时有一个习俗是到泮池采些芹菜插在帽子上,所以读书人又称为“采芹人”。蒌蒿又称为芦蒿,在明代被南京人列为“野八珍”之一。台菜又称苔菜,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子鹅指的是百日之内的嫩鹅。
茶笋指茶芽,陆羽在《茶经》中进行过描写:“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鲤鱼大家很熟悉,不再赘述。所谓的鮆鱼又名刀鱼,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
四月:樱桃、梅杏、鲥鱼、雉。五月:新麦、黄瓜、桃、李、来芹、嫩鸡。六月:西瓜、甜瓜、莲子、冬瓜。
近年来车厘子大行其道,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一种舶来食品。其实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采集食用樱桃。浙江即我国樱桃的发源地之一,此外洪武年间樱桃也已经是山东诸城地区的特产。梅杏即梅子,明始大规模种植。至于鲥鱼,是著名的洄游鱼类,肉质非常鲜美。
农历五月的麦子,是当季新收的时鲜货。桃子、李子也都是当月特产。六月的西瓜、甜瓜、莲子大家都很熟悉。至于冬瓜,笔者原来一直以为是冬天的特产,没想到居然是夏天的时鲜。其实夏天到处都是绿色,而此时成熟的冬瓜皮面却是白色,就如白雪一般,显得十分悦目,所以取名“冬瓜”。
七月:菱、雪梨、红枣、蒲萄。八月:芡、新米、藕茭、白姜、鳜鱼。九月:小红豆、柿、橙、蟹、鳊鱼。
秋季的食材大家都很熟悉,我们重点说一说其中的白姜。我国最大的白姜产地在铜陵,是最稀有姜种之一,因鲜姜呈乳白色制淡而得名。铜陵在明代称为池州,当初大明建国之前最大的对手是陈友谅,朱元璋所部就在池州和对手有连场大战。想必恶战之余,池州特产的白姜也给老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大明建立后还不忘孝敬先人。
十月:木瓜、柑橘、芦菔、兔、雁。十一月:荞麦、甘蔗、天鹅、鹚鸠、鹿。十二月:芥菜、菠菜、白鱼、鲫鱼。
这里的木瓜并不是现在常见的水果木瓜,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原产物种,在《诗经》中就曾提及。这种木瓜是蔷薇科落叶乔木,果实椭圆,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可供食用。芦菔,看上去高大上的名字,其实就是萝卜。
上览毕,谓群臣曰:”宗庙之祀,所以隆孝思也。然祭之于后,不若养之于先,朕今不及矣。尝闻为人子者,愿为人兄。其意谓为兄侍膝下之日,早于养之日多也。朕于子为人弟,亲存而幼不能以养。及长而富有天下,则亲没矣。虽欲以天下养,其可得乎?“因悲叹久之,命以月朔荐新仪物著之常典,俾子孙世承之。—《明太祖实录卷三十》
然而太祖驾崩后不过一年时间,其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并最终迁都北京,将南京作为留都。不过朱棣事事以”洪武旧制“为标榜,太庙荐新自然也不例外。但是我们知道,南京太庙这份荐新清单之中,很多都是江南当地食材,如何保鲜运到北京成为了难题。比如鲥鱼,一出水就死,从南京运到北京要花一个月,早就臭了。御膳房的大厨们只能拼命加入大料,把好端端的清蒸鲥鱼变成了大杂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