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尊享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美味尊享 > 牛肉产品
详情内容
content details

  8月9日,华西牛肉牛新品种发布会在云南昆明举行。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华西牛体形外貌一致、生产性能突出、遗传性能稳定、繁殖性能好、抗逆性强、适应面广,其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历经43年育种长跑和几代专家接力,华西牛为打破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将提升我国肉牛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上世纪80年代,我国肉牛主导品种种源严重依赖进口。“虽然我国牛品种资源丰富、存栏量大,但产肉性能偏低,远未发挥出我国肉牛品种和数量的优势。”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牧医所)研究员李俊雅告诉《中国科学报》。

  牛具有世代间隔长、繁殖效率低的特点。同时,我国肉牛生产模式复杂,育种数据收集难度大,这些都导致了牛育种遗传进展缓慢。这也是华西牛花费43年才育种成功的原因。

  1978年,在内蒙古原科委项目支持下,科研人员利用当地蒙古牛和部分三河牛作母本,以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来自德国和奥地利)、利木赞牛、夏洛来牛、短角牛、三河牛作父本,开展杂交组合筛选,旨在培育适于高寒牧区草原放牧饲养的大型肉乳兼用型乌拉盖肉牛新品种。

  1993年,在乌拉盖当地畜牧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当地开始引入北美肉用西门塔尔牛冻精改良牛群,从而提高肉用性能。种群发展目标由原来的乳肉兼用调整为肉用方向。

  到2002年,经过两个世代改良,乌拉盖牛群整体肉用性能稳步提升,群体体质结实、肉乳生产性能高、性成熟早、适应性强、耐粗饲、耐寒冷,是理想的肉牛新品种培育群体。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肉牛新品种缺乏的难题,李俊雅接过前辈育种科学家的接力棒,带领团队对我国东北、云南、湖北、山西和新疆等主要养牛地区进行了调查。

  当他们深入乌拉盖草原,经过20多年改良的乌拉盖牛群进入了他们的视线。他们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最终确定内蒙古乌拉盖地区为肉用西门塔尔牛(2018年更名为华西牛)新品种培育基地,并将“三高两广”高屠宰率、高净肉率、高生长速度、适应性广、分布广作为肉牛新品种的育种目标。

  “最开始时,他们是来向我们学习的,学怎么选牛、养牛。”一位60多岁的老牧民回忆20年前研究团队初来时的情形说,“后来,他们又反过来教我们怎么选牛、养牛。”在乌拉盖基地的20年间,李俊雅团队既是乌拉盖牧民的朋友、学生,也是老师。他们在这里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首先,为了加快肉牛育种遗传进展,李俊雅团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华西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率先将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到肉牛育种工作实践中。

  他们最终创建了肉牛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实现了肉牛育种核心技术从“跟跑”到“并跑”。2007年建群至今,华西牛参考群体规模已达3920头。

  此前,对重要经济性状进行遗传评估的770K高密度基因芯片全部为国外进口,成本较高。该团队自主研发了一款专门化110K全基因组育种芯片,降低了基因分型费用,扩大了基因组技术的应用范围,兼顾了主要经济性状基因组育种值评估准确度不低于60%的要求。

  到2022年,全国华西牛核心场户达41家,联合育种企业总数达60余家,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联合育种模式。

  同时,为做好华西牛后裔测定工作,2015年成立了我国首个肉用牛联合后裔测定联盟,开创了我国肉用种公牛联合后裔测定先河。

  在李俊雅团队的带动下,逐步形成了以牧医所和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为研发中心,全国种公牛站、育种核心场、扩繁场积极参与的华西牛联合育种体系。在联合育种的推动下,逐渐健全完善了“繁育场+养殖场(企业)+规模养殖户”一体化、高效繁育的育种体系。

  “动物育种如逆水行舟,永远在路上。华西牛新品种的育成只是我国肉牛种业振兴过程中的一个逗号。”牧医所副所长周正奎说,后续他们将进一步提升华西牛生产性能,完善育种技术体系及相关标准;建设华西牛种公牛站和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开展国际联合遗传评估;进一步与市场对接,完善华西牛自主商业育种机制。

  预计到2025年,每年提供进站采精公牛400头左右,自主供种率提升到70%。到2027年,每年提供优秀种公牛将达到500头以上,自主供种率将达到80%,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我们培育华西牛,就是为了解决主要肉牛品种的供种问题。”李俊雅说,按照当前遗传进展推算,华西牛再经过5~10年选育提升,其生长速度、产肉性能和屠宰性能等主要肉用指标将超过美国、澳洲等发达国家优秀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华西牛优秀个体冻精将具备对外出口、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全文完】

标签:

在线留言

LEAVE A MESSAGE

False
False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