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食品资讯产经企业2022年度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2022年全球牛肉折算胴体基础的总产量为5937.2万吨,较2021年增加100.1万吨。产量超百万吨的国家(盟)是(万吨):美国(1282.0)、巴西(1035.0)、中国(712.5)、欧盟(27国)(682.0)、印度(435.0)、阿根廷(308.0)、墨西哥(217.5)、澳大利亚(195.0)、加拿大(138.5)、俄罗斯(138.0)。
2022年全球牛肉消费量达5696.1万吨,较2021年增加9.6万吨。牛肉消费量超百万吨的国家(盟)是(万吨):美国(1271.2)、中国(1024.5)、巴西(747.1)、欧盟(27国)(650.5)、印度(287.5)、阿根廷(231.6)、墨西哥(190.5)、俄罗斯(153.0)、日本(126.5)、英国(112.9)、加拿大(101.2)。
2022年全球牛肉总贸易量2219.7万吨,其中进口991.2万吨,出口1228.5万吨。与2021年相比,全球牛肉总贸易量增加了81.9万吨,进口量减少了2.1万吨,出口量增加了84万吨。
2022年牛肉进口量超过10万吨的国家(地区、盟)是(万吨):中国(314.0)、美国(153.7)、日本(80.0)、韩国(61.0)、英国(41.5)、智利(41.0)、欧盟(27国)(38.5)、埃及(31.5)、马来西亚(23.5)、菲律宾(22.5)、中国香港(17.5)。
2022年牛肉出口量超过10万吨的国家(盟)是(万吨):巴西(295.0)、美国(162.0)、印度(147.5)、澳大利亚(130.0)、阿根廷(77.0)、欧盟(27国)(70.0)、新西兰(64.0)、加拿大(58.5)、乌拉圭(57.0)、巴拉圭(43.5)、墨西哥(43.0)。(以上据USDA「World Markets and Trade」首席科学家 曹兵海)
2022年,屠宰肉牛约3010万头,胴体总产量约为767万吨。胴体均重约 253 kg/头。其中,育肥技术水平较高的育肥场,杂交牛胴体均重约370 kg/头、中大体型本地黄牛胴体均重约262 kg/头、南方本地小黄牛胴体均重约167 kg/头。牛肉产值约6780亿元。屠宰牦牛约380万头,胴体均重约128 kg/头。胴体产量约48.6万吨,牦牛肉产值约467亿元。(肉牛牦牛体系测算)
受“新冠疫情”和牛病防控、生产成本全面上涨以及牛肉价格基本稳定等因素连年累加的影响,本年度总体表现为,屠宰头数与牛肉产量微增,生产效率(进、出栏整齐度)与头均胴体重略降。育肥母牛数量有所增加是注目点。
2022年度牛肉进出口贸易量合计约268.96万吨,比2021年度(233.26万吨)增加35.70万吨,牛肉进出口贸易额合计177.58亿美元,贸易赤字177.57亿美元。牛肉净进口量(268.95万吨),是2021年度(233.25万吨)的1.15倍,比2021年增加了35.70万吨。
2022年进口牛肉268.95万吨,进口额177.58亿美元,进口均价6.60美元/kg。其中,鲜或冷的带骨牛肉进口0.06万吨,进口额0.15亿美元;鲜或冷的去骨牛肉进口5.15万吨,进口额6.59亿美元;冻整头及半头牛肉0.13万吨,进口额0.04亿美元;冻带骨牛肉进口43.25万吨,进口额14.87亿美元;冻去骨牛肉进口220.36万吨,进口额155.94亿美元。
2022年进口牛肉的省(市)共30个,其中年进口量合计超过1万吨的有20个,分别是(万吨):山东(49.54)、上海(45.93)、广东(32.63)、天津(28.53)、北京(16.24)、江苏(15.13)、福建(11.66)、湖北(10.50)、浙江(9.83)、安徽(9.28)、重庆(7.99)、辽宁(5.35)、湖南(4.68)、吉林(3.74)、河南(3.59)、黑龙江(3.31)、贵州(3.14)、四川(2.43)、江西(1.86)、山西(1.07)。
2022年出口牛肉38.61吨,出口额48.09万美元,出口均价12.46美元/kg。其中,冻带骨牛肉出口0.37吨,出口额0.46万美元;冻去骨牛肉出口38.24吨,出口额47.63万美元。出口牛肉的省(市)共4个,为河北省、上海市、广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鲜或冷的整头及半头牛肉、鲜或冷的带骨牛肉、鲜或冷的去骨牛肉、冻整头及半头牛肉无出口贸易。(以上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首席科学家 曹兵海)
2022年,肉牛产业发达国家在常规育种技术之上,发力研发和应用肉牛生物育种技术。例如,在种牛选择方面,研发高通量基因检测芯片,优化基因组选择方法,扩大基因组育种值估计应用范围;结合人工授精等辅助生殖技术加速肉牛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在生物技术方面,使用育种领域较为成熟的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改变肉牛的遗传物质,改变和影响特定性状,再结合胚胎移植等技术加快肉牛品种的遗传改良。在繁殖方面,精子和胚胎的冷冻保存、同期发情、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等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有效提高了优质遗传资源的覆盖范围,加速了肉牛的遗传改良;采卵和体外胚胎生产技术(OPU-IVP)的实用化,增加了母牛的选择强度,从而促进了优良品种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利用遗传和育种手段降低“碳排放”、提升品种的环境适应性等研究越发得到重视。(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 李俊雅)
围绕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继续开展饲料的营养价值评定,如对不同硬度的小麦及其加工产物、甘蔗糖蜜、甜菜糖蜜、不同品种的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的营养价值评定,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如采用碳酸二甲酯萃取法评估饲草料的瘤胃发酵特征等。重视肉牛营养需要研究,建立了育肥期杂交牛的维持营养需要,修订了放牧牛的日增重预测模型,采用消化能预测代谢能来估计甲烷排放量和能量代谢。
开展饲草料加工贮藏技术研究,通过氧化钙等化学处理、微生物青贮制剂等提草和青贮质量。研究玉米、小麦等粉碎粒径对提高淀粉全消化道消化率和矿物元素消化吸收率的影响。重视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利用,评估了-淀粉酶、包被葡萄糖酸钙、活性干酵母、霉菌毒素吸附剂等在促进瘤胃健康、提高机体氮沉积和能量利用等方面的功效。重视肉牛的甲烷减排和养殖福利,评估了葡萄籽提取物、单宁、石榴皮、大蒜素等在瘤胃甲烷减排的潜力。
注重母牛和犊牛的一体化培育技术,研究怀孕前期、后期、产后母牛营养供给对牛胚胎质量、黄体、胎盘的影响。探究了不同脂肪酸及比例、能量和可代谢蛋白水平对母牛产后葡萄糖-胰岛素代谢动力学、初乳成分、犊牛肝脏营养代谢、以及母牛营养对犊牛发育和后期肉质的影响。
重视育肥牛的肉质改善和饲养管理,研究了异地育肥模式启运前日粮营养水平、免疫促进剂,以及到场后氧化镁、锌水平等对肉牛免疫力的影响。重视在育肥期瘤胃急性和亚急性酸中毒的防控;研究了复合B族维生素缓解肉牛热应激的效果。研究营养供给对骨骼肌发育、甲基化与脂质代谢、提高肉质品质的关系,以及过瘤胃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基于上述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了肉牛产业的进步。(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 王之盛)
依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公布的监测数据,2022年全球报告的牛名录疫病有牛结节性皮肤病、牛口蹄疫(涉及O、SAT2、SAT3血清型及未定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流行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裂谷热、牛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牛结核病、牛炭疽、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新世界螺旋蝇蛆病及牛梨形虫病等。其中牛口蹄疫发病658起,主要发生于南非、比利时、以色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中印度尼西亚打破了近36年无口蹄疫的历史,据推测开斋节期间的牛贸易增加和非法调运是主要原因。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数605起,分别发生于泰国、俄罗斯、柬埔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其中泰国报告发病466起。2022年报告了38起动物结核病疫情,分别来自哥斯达黎加、乌拉圭、以色列和挪威,其中哥斯达黎加和乌拉圭的疫情有一半同时涉及家养牛和野生动物。与前三年(2019-2021年)比,2022年的动物结核病疫情报告情况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可能与全球流行人新冠疫情等因素相关。在前三年(2019-2021年),各国向WOAH报告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疫情数分别为13743、19734和15399起,都在1万起以上。
在重大牛病的新型牛用疫苗研发方面,已证实敲除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基因LSDV005、LSDV008、LSDV066 及 LSDV142的基因缺失减毒活疫苗可诱导较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并对攻毒产生保护力。牛白血病疫苗研究也取得进展,一种缺失了对感染非必需、但对有效复制必需的四个基因(AS1-S、AS1-L、R3和G4)、且对被膜蛋白基因env发生一个点突变的牛白血病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在牛体具有良好的保护力。在布病新型防控技术研究方面,激发黏膜免疫被认为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新型治疗性策略。此外,英国动植物健康所等单位根据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原则系统评价了卡介苗(BCG)接种对犊牛和泌乳牛的安全性,证实BCG接种对牛是安全的,不但为BCG牛体接种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规范性程序,而且为未来用BCG免疫替代或补充现有牛结核“检疫-扑杀”控制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常发疫病新型疫苗研究主要集中在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和犊牛腹泻的相关病原上,如利用SpyTag/SpyCatcher系统展示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免疫原性蛋白E2的病毒样颗粒亚单位疫苗可诱导较强的体液免疫反应。未吃初乳的新生犊牛经鼻腔接种表达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F糖蛋白的重组新城疫病毒载体疫苗,获得免疫保护,表现为免疫牛攻毒后肺的解剖和组织学病变以及肺的病毒载量显着降低。
牛病诊断新技术以病原学快检技术和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分析技术为主。由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涂层构建的压电气体传感器探头与可挥发性吸附剂组合,成功研制出具有气体分析功能的电子鼻,有望用于牛呼吸疾病综合征的诊断;采用肺部检测有望作为判定牛是否发生牛呼吸疾病综合征的有效工具;利用全基因测序技术可检测和追踪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传播路径;宏基因组和宏病毒组技术已用于发现未知和受忽略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基于18S rRNA 基因的梨形虫PCR可用于梨形虫感染的初筛;而基于PCR的各类检测技术如多重PCR和荧光定量PCR等在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多病原检测上仍是关键技术。
为了配合“同一健康”原则下的减抗行动,欧盟国家制定了食品动物抗生素治疗指南,将牛呼吸疾病综合征的治疗药物分为三类,一线药物(D类、prudence谨慎)氟苯尼考和青霉素;二线药(C类,caution注意)四环素/阿莫西林;三线药(B类,restrict限制)大环内酯类,尤其是长效大环内酯类,这些药往往是医学上最重要的药物。据调查,在比利时北部牛场中,只有50%肉牛场在呼吸疾病综合征初始治疗中用的是一线药。植物源药物和微生态制剂被用来替代抗生素防治犊牛腹泻。初步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增强牛外周血单核细胞杀牛分枝杆菌的能力,提高先天性免疫水平。驱虫药抗药性日益受到关注,导致新型高效低毒杀虫剂如植物杀虫剂的研发成为热点。(疾病防控研究室主任 郭爱珍)
发达国家肉牛养殖设施设备与环境控制技术研发相较于国内领先显着,日粮加工与饲喂、饮水、清粪及粪污处理等实现了全面机械化作业,保健、疫病诊断、称重等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较高。繁育场更加注重产房管理和带犊母牛阶段的饲养管理,分群精细化饲养管理已经成为繁育母牛饲养工艺的核心宗旨。
环境控制方面,国外重点研究减少氨气和温室气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