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丹麦访学期间,发现超市里有一种混合沙拉蔬菜包,就是各种新鲜叶类蔬菜清洗切好后混合在一起,用于制做蔬菜沙拉。我买回来后,经常洗一洗拌上沙拉酱就直接吃了,非常省事方便。偶然有一次我发现,这些蔬菜,身边的丹麦人根本就不洗,打开直接吃。不仅是蔬菜,包括超市出售的切割好的牛排、猪排,他们也是撕开包装直接扔进锅里。
我很好奇,问他们:“不洗不觉得脏吗?”他们对我的问题也同样好奇:“包装上已经标明这些都是洗净的,为什么还要再洗呢?”
这种观念上的巨大差异,让我对丹麦的食品安全管理产生了兴趣——究竟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信赖食品安全,从不怀疑呢?因为我的工作是食品相关领域,所以特别留心观察了很长一段时间,总结出以下原因。
丹麦从食品生产源头上就很重视质量控制。以丹麦最为自豪的养猪业为例,丹麦虽然人口只有500多万,却有2500多万头猪,是世界上猪肉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即便数量如此庞大,根据丹麦的动物福利法,这些猪也有着良好的生长环境和充足的活动空间。
我曾在丹麦西部日德兰半岛的路边看到一围起来的草地,草地上相隔不远就有一个地堡一样的小房子,彼此互不相连,但排列得整整齐齐,就像迷你版的别墅群。当地人告诉我,这是丹麦的养猪场,每个小房子里有一头母猪带着一窝小猪,房子的间距有严格规定,确保每头猪都有充足的空间活动。在这种环境里生长的猪,从源头上就保证了身体健康,不会感染因空间狭窄、环境恶劣而导致的疾病。
高度自动化的生产降低了人为污染风险。丹麦人口少,人工费用高,倒逼丹麦的食品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无论是蔬菜的种植收割加工还是肉禽的养殖屠宰分割,能用机器的都用机器。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最大程度避免了手面接触等造成的人为食品污染风险。高度自动化的加工流水线,也有利于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洁净度,实现无菌生产。
高科技的加持。这里说的高科技,是实实在在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高新技术。举我访学的丹麦技术大学的例子,这所大学是在整个欧洲都享有盛誉的理工科大学,它和丹麦各行各业的生产企业都有着深厚的渊源,研发的技术既有高科技加持,又能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用接地气。
比如,丹麦技术大学和丹麦著名的海鲜企业皇家格陵兰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水产品中细菌生长的预测模型,可以综合分析12种环境因素对烟熏三文鱼等水产品中细菌生长的影响,从而精准预测这些水产品的保质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严格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丹麦建立了完整、系统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以鸡蛋为例,2017年,欧洲部分国家爆出鸡蛋被杀虫剂污染的事件,丹麦管理部门分析认为,丹麦养殖场从不使用这种杀虫剂,如果有污染,也只会存在于进口鸡蛋中,于是立刻联系当地的主要食品连锁零售商,查找可能来自于污染农场的鸡蛋,最后终于在丹麦的一个面包店里找到了当天刚刚送到的40个被污染的鸡蛋。有一说一,丹麦人平时做事按部就班、慢条斯理,但涉及到食品安全,效率就不一样了。
正是从源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质量保证体系,使得丹麦人对本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充满信心。事实上,丹麦是世界上食品质量安全情况最好的国家之一,在欧盟国家中也很突出。2016年的一个随机调查显示,产自丹麦的蔬菜中有27%发现农药残留,而产自欧盟其他国家的蔬菜有55%检验出农药残留;同样地,产自丹麦的水果有45%检出农药残留,来自欧盟其他国家的水果为72%,非欧盟水果则达到了74%。当然,不用听到农药残留就害怕,因为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农药残留均未超标,也就是说,食用仍是安全的。
良好的用工环境。丹麦有严格的劳动保,非常重视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很强。如果工作环境脏乱差,污水横流、蚊蝇乱飞、异味刺鼻,不用等别人检查,员工自己就会、投诉,逼迫老板改善生产条件。
最后要说的是丹麦的社会氛围。与其他北欧国家的人类似,丹麦人表面上性格冷淡、边界感很强,也不太关心别人如何评价,但其实,这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人口少,生活变化也小,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熟人”社会。
很多人一辈子的朋友圈在幼儿园和小学时期就确立了,生活圈和社交圈都比较固定。一个村子里的面包店很可能是爷爷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孙子,很多国际知名的公司也是代代相传的家族企业。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一个人的社会信誉一旦“破产”,很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这让他们非常珍视自己的信誉,不会轻易做出违法违规有损自己社会形象的事。这些,大概给了丹麦人对本国食品安全有信心的底气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