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新疆广袤的天然草场上已牛羊成群,新疆畜牧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也迎来一年中忙碌的时刻。他们深入种羊场、合作社以及养殖大户圈舍,开展技术服务,严格把控育种、繁育、疫病防治等养羊的关键环节。
种业是畜牧业发展的“芯片”,也是现代畜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新疆拥有丰富的畜禽遗传资源,迄今已挖掘出21个羊的地方和培育品种。在与政府、企业有效联动下,以新疆畜牧科学院为代表的一批科研机构,针对新疆特色羊品种开展了长时间科研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特别是育种和繁育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伊犁州各大牧区,新疆畜牧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刘明军带领的科研团队,已从去冬忙到了今春。
“今年出生的羊羔已经长大。我们将实地对种群数量进行鉴定,从而量化评估哈萨克羊的遗传改良效果。”在刘明军看来,新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地方品种,构成了宝贵的种质资源库。
在新疆13个地方绵羊品种中,哈萨克羊具有适应力强、抵抗力高等优点。然而,随着近几年肉羊产业的发展,哈萨克羊因尾巴大且皮下脂肪高不再受市场欢迎,加之其繁殖能力较低,面临着被淘汰的境遇。
“长期以来,包括哈萨克羊在内,新疆绵羊种质资源利用率低、育种技术落后。如不加大创新,整个产业就会失去发展基础。”刘明军介绍,近年来,他们将分子育种技术用于哈萨克羊。科研人员通过“双肌基因”导入杂交和标记辅助选择,建立了5000余只育种核心群。在保持哈萨克羊放牧适应性好的前提下,不仅核心群生长速度、胴体重、屠宰率和产肉率等指标明显提高,尾脂和皮下脂肪也显著降低,其综合生产性能得以改善。
目前,伊犁州6个县用“双肌型”优质种羊改良哈萨克羊,累计生产杂交羔羊数量达到44.3万只,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此外,围绕绵羊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创新,刘明军带领团队历经16年,创建了新疆绵羊基因组大数据库和基因挖掘技术平台,发现和鉴定了一批重要性状和表型特征相关的新基因和分子标记。同时,他们研发了绵羊高效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创制了性状突出的绵羊新种质。这些成果为新疆绵羊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新种质资源。
2023年,新疆印发《关于加快新疆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快良种繁育、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等8个方面20条政策措施。
“近几年,我们得到国家、自治区多个科技专项支持,在政策、经费及人才上给予了充分保障。”刘明军表示,今后将继续坚持“四个面向”,加大羊育种研究,把地方品种“芯片”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随着羊产业不断发展,新疆天然草场的承载力已接近上限。如果不解决“口粮”问题,新疆羊产业将陷入停滞。
为应对这一挑战,新疆近年大力发展饲草料产业,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深挖饲料潜力,加大不同畜种、不同育龄的配方饲料研发力度,促进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棉花种植基地,每年形成大量棉花秸秆资源。基于此,新疆畜牧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牵头,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历时8年,研发出棉秸秆饲料化高效利用技术。该技术解决了棉秸秆适口性差、饲用率和转化率低、无法作为饲料使用的难题。新疆畜牧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副所长郭同军介绍,棉秸秆在牛羊胃中的有机质消化率是小麦秸秆的90%左右,再添加部分辅料,可成为牛羊等牲畜的可靠“口粮”。
据测算,如果棉秸秆替代小麦秸秆量达100万吨,就可节省粗饲料成本超过4亿元。目前,这项技术已在新疆多地推广应用。
“全院与羊相关的科技创新团队就有14个,结合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从育种、繁育到精准饲养,从疫病诊疗、饲草料利用到肉、毛、绒产品质量评价的全产业链布局。”新疆畜牧科学院科技管理与国际合作处处长高维明介绍,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及养殖大户开展深度合作,他们能够及时发现产业上中下游各链条的“难点堵点”,同时科研人员能以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成果转化传导机制,以科技创新赋能全产业链发展。
随着羊产业不断发展,新疆天然草场的承载力已接近上限。如果不解决“口粮”问题,新疆羊产业将陷入停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