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 4月24日,记者从陕西省榆林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座谈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榆林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全力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099.2万亩、总产量253.9万吨(面积居全省第一、产量居全省第二)。
近年来,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大力推动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五良”协同,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迈入50亿斤产粮大市行列,分别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
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6.58亿元,比上年增长4.6%,增速全省第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35元,增长8.1%;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47.82亿元,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优态势。以玉米为主,建成“吨粮田”40万亩,打造了一批产粮大镇。
榆林市累计建成239.1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粮食产能亩均提高100公斤以上。榆阳区纳入全国整区域建设试点县,是全省唯一、全国仅有的8个试点之一。2022年起市上累计投入6.377亿元旱作节水专项资金,建成高效旱作节水农业113万亩,项目区实现“三节两增”(亩均节水30%、节肥20%、节劳20%,增产20%、增收20%)。特别是实施水肥一体化的靖边县5000亩玉米基地,经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现场实测,亩产高达1350.36公斤,位居全国“千亩片”单产第二。
出台《榆林市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施意见》《榆林市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若干政策》,全力打造羊子、马铃薯、苹果、蔬菜4个百亿级主导产业和小杂粮、中药材、肉牛、生猪4个十亿级特色产业。全市山地苹果、蔬菜、马铃薯面积分别达116万亩、77.1万亩、211.7万亩,产量分别达68万吨、133.94万吨、268.8万吨,实现产值50亿元、55亿元、52亿元;羊子产业实现产值78亿元。
围绕重大项目建设、提升饲草供给能力、优化牛羊品种结构等方面,出台《榆林市关于加强封山禁牧扶持舍饲养殖的十条措施》,畜禽养殖规模显著增长、标准化程度显著提升,清涧万头黑牛智慧牧场、陕粮农30万头肉牛养殖基地等建设项目先后落地投产,全市羊子、生猪、家禽、牛饲养量分别达960.86万只、245.51万头、1172.3万只、28.86万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9.44万吨、7.15万吨、7.67万吨,水产品产量6240吨。全年实现畜牧业生产总值147.82亿元,连续6年稳居全省第一。
全市累计培育28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87家、市级188家。建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1家,其中省级20家。新创建省级示范社38家,评定市级示范社131家、示范家庭农场227家,全市录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达18154家,农民合作社11071家,均位居全省前列。
制定出台《榆林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完成榆林山地苹果和米脂小米两个市域区域公用品牌完成整合发布工作,榆林山地苹果实施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米脂小米被评为农业农村部精品农业品牌,横山羊肉亮相中国—中亚国家峰会宴会,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是全省唯一入选品牌。品牌农产品溢价率超过10%。
在全国创新开展市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马铃薯、山地苹果、蔬菜、羊子、玉米、畜牧渔业、小杂粮、动物疫病防控等8支技术体系团队,实现主要粮食作物和主导特色产业全覆盖。建成榆林南繁育种基地,成为全国唯一在南繁核心区建立基地的地级市。挂牌成立旱作现代农业研究院,启动榆林智能植物工厂建设。
2023年底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332.9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05%。目前,全市建成农机综合服务中心4个,成立应急服务队12个,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2023年底,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收益0—5万元的村、5—10万元的村、10—50万元的村、50—100万元的村、100万元以上的村分别为25个、1569个、1061个、153个和161个,分别占总村数的0.8%、52.8%、35.7%、5.2%、5.4%。2023年新建卫生厕所3.397万座,全市累计改厕29.97万座,普及率67.99%,全市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1个。
2024年,榆林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奋力谱写榆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计划全年粮播面积1094万亩、总产255万吨左右,羊子、马铃薯、山地苹果、大漠蔬菜四个百亿级产业规模分别稳定在930万只、200万亩、116万亩和70万亩左右,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33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