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常见问题

必一运动官网_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牛到底挖掉贫穷根走向振兴路

发布时间: 2024-12-23 10:39:57    作者:必一体育app下载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按照吉林省委工作安排部署,2016年起至今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定点帮扶延边州汪清县大兴沟镇太和村。学院党委自觉担当时代重任,精准对接帮扶村实际需求,向最根源着手、最难点攻坚、最痛处发力,支持建设汪清县平和鑫黄牛养殖场,探索形成了产业、智力双引擎结合,理念、人才、技术三支撑落地,条件、资金、项目、管理四要素聚集的具有“吉工职院品牌特色”的帮扶工作举措,不断增强太和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走出一条“一牛到底,挖掉贫穷根,走向振兴路”的“太和特色”脱贫振兴路。实现了太和村村民腰包鼓起来、身板挺起来、说话硬起来、日子“牛起来”的世代梦。

  太和村地处东北边陲中朝边境,长白山老爷岭山脉,隶属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大兴沟镇(曾名大荒沟口子,简称为“大荒沟”,后改称“大兴沟”),应地缘关系,居民生活习俗汉、朝两族并融,全村在册人口256户553人,常住人口133户、215人;201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2户289人,贫困发生率为52.2%。村内共有在册耕地面积230.3公顷,其中旱田耕地面积223.7公顷,水田耕地面积6.6公顷,土地主要以山地为主,耕地少且贫瘠多砂石,农作物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产量较低,为松辽平原粮食产量的60%左右。村周边多河流,常年来洪涝、冰雹、风灾自然灾害频发,其中洪涝灾害年均2次。

  太和村地处北半球的中温带,属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多雨;区域山地占54.8%,高原占6.4%,谷地占13.2%,河谷平原占12.3%,丘陵占13.3%,复杂的地形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林草分布广泛的生态系统,地下水资源丰富,附近林场内山清水秀、植被茂密,草种繁多,常见的草本植物有野谷草、豆科牧草与杂类草。“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的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产生极大限制的同时也造就了太和村得天独厚的黄牛养殖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广阔的林地植被,丰富的植物饲料,垫定了太和村黄牛饲养产业化的坚实基础。

  多年来,延边州政府一直将畜牧业作为传统产业和民生产业,尤其是延边黄牛产业更是畜牧业中的重点和特色。为保护和开发利用延边黄牛遗传资源,促进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黄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吉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决定:批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黄牛管理条例(修订)》,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延边黄牛产于东北三省东部的狭长地带,是我国五大地方良种牛之一,延边黄牛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市场销路好等优良特性,目前仍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延边黄牛体质结实,骨骼坚实,生命力顽强;结构匀称,肌肉发达,肉用性好。24月龄经短期快速育肥的公牛体重为471.5千克,胴体重275.3千克,屠宰率57.8%,料重比4.13:1。延边黄牛喜欢运动,春夏秋三季宜放养,适合“半舍饲半放牧”的养殖模式,养殖效益高。

  太和村村民因农耕需要、肉食需求等原因,素有家庭养殖黄牛的生产习惯,据2016年统计,全村有养牛户63户,占常住户总数的50.4%。村民的黄牛饲养方式均为分散养殖,突出存在着养殖技术不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饲养周期长等问题,制约了这一优势特色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由于延边黄牛养殖具有繁殖快、质量有、销路广等特点,在科学饲养条件下,养殖效益明显。为此,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经充分调研,决定支持太和村发展黄牛养殖产业并持续发展,将其作为太和村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向乡村振兴路的主要途径。

  为加快推进太和村黄牛养殖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带领村集体,以致力于打造黄牛养殖一个致富产业为目标,充分发挥黄牛品种优、地区生态环境好两大优势,整合学院财力智力支撑、政府政策扶持、村集体想事做事三方合力,采取脱贫与致富长短结合、重点与全员点面结合的工作方针,围绕“一头牛”,紧盯优良品种选育、饲养基地建设、集体养殖创收、先进养殖技术学习等关键领域,探索形成了具有“吉工职院品牌”的特色帮扶工作举措,带领太和村村民实现了腰包鼓起来、身板挺起来、说话硬起来、日子“牛起来”的世代梦,取得了太和村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昂首阔步走向乡村振兴路。

  七年来,学院累计投入资金共计300余万元,发展太和村黄牛养殖产业。建成标准化养殖场一个,养殖场现代化养殖设备一应具全,建成牛舍1500平方米、饮料库100平方米、草棚200平方米、青贮窖1000立平方米、化粪池400立方米,天然牧场125公顷,养殖场现已累计出栏黄牛220余头,现有储栏黄牛百余头。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帮扶工作及汪清县平和鑫黄牛养殖项目受到各级政府、社会媒体的高度重视和好评,包保单位连续四年在吉林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工作中获得“优秀”等次,2019年获吉林省发文嘉奖,刘宝玉同志两次获得“脱贫攻坚模范干部”荣誉称号,工作队员赵保国获得吉林市2020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乡村振兴获得“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太和村黄牛养殖项目作为典型,多次得到新时代e支部、吉林日报、吉林市电视台、汪清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平台宣传报道。

  延边黄牛作为我国五大地方良种牛之一,是延边各族人民经过150多年辛勤劳动、培育的结晶,优势鲜明、极为珍贵,是开展优质畜牧养殖的不二选择,具有较大的保种和进一步开发利用价值。经广泛调研,在延边州及汪清县两级农业与科学技术局、林业局、畜牧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学院聘请专家组成技术团队重点深入延吉市、和龙县、汪清县、安图县、大兴沟镇、百草沟镇等多个延边黄牛主产区,对养殖场、合作社、有经验兽医以及专业大户等进行了广泛调研,形成了《汪清县平和鑫黄牛养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奠定了产业调研基础,形成了优质黄牛即是脱贫金牛的共识,落下了“一头牛”故事的第一笔。

  聘请专家指导,科学选址、系统设计,建成太和村标准化延边黄牛养殖场。养殖场内电子围栏、大门、化粪池、青贮窖、等一应设施俱全。场址选在村西河对岸,地势较高,通风良好,土壤干燥,没有噪音;厂区分为生产区、办公区、粪污处理区,有单独母牛舍、犊牛舍、育成舍、育肥舍及运动场地。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生产管理制度、防疫消毒制度,落实全过程生产记录制度及档案管理制度。有效提高了黄牛设施化养殖和科学管理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益。

  以土地及环境要素为纽带,实现以农促牧、以牧补农、农牧结合共同发展的三位一体的农业综合系统。一是依靠饲料途径实现以农促牧,充分回收利用土地种植秸秆,作为黄牛养殖的过冬粗饲料,节约养殖饲料成本;二是依靠厩肥途径实现以牧补农,做好畜粪收集处理和有机肥加工,利用肥料反哺土地,提高土地地力增加农业种植产量。有效解决了黄牛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幅度节约农业资源,同时提高农、牧产出效果,打造了新型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成就良性的生态循环环境,形成可持续生态发展模式。

  加强黄牛繁殖技术、饲养技术、防疫标准等标准化技术指导服务,创新开展技术资料进农建活动,先后为村民采购并发放黄牛养殖技术类书籍5种600余册;创新开展养殖专家手把手活动,聘请技术专家开展黄牛养殖标准化技术培训7期,培训人员达450余人次;开展黄牛养殖老带新活动,号召养殖经验丰富的老养殖户带领新养殖户。通过对标准的学习,养殖专家及老养殖户的指导、帮带,培养了一批年轻黄牛养殖技术及市场营销骨干,牛经纪王利明火眼金睛,对千斤大牛估重上下不差5公斤;兽医荆明妙手回春,面对几十种黄牛常见病药到病除,饲养员何长春面对上百头牛如数家珍,对每头牛基本情况一清二楚。

  2016年,汪清县平和鑫黄牛养殖场建成,仅一年内便有收益,多年来集体养殖场在储栏量持续增加的前提下,养殖收入逐年升高。随着集体养殖场的规模不断扩大,黄牛养殖技术也在不断推广,养殖水平和黄牛质量显著提升,产业进入良性循环。在集体养殖的成功经验带动下,在资源集享的优势促进下,全村掀起了黄牛饲养热潮,个体养牛规模大幅增加,截止目前,全村黄牛储栏量近1500头。太和村黄牛养殖产业形成了集体先行、个体反超,一点着力、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

  太和村黄牛养殖项目落成后获利颇丰,至今累计盈利22万余元,贫困户年分红超1000元。另有黄牛养殖产业带动下,贫困村民参与青储饲料种植、黄牛饲养管理,累计带动贫困村民收入27次,年人均收入900余元。在黄牛饲养产业带领下,全村个体养牛规模及水平同时跨上新台阶,截止目前,全村黄牛储栏量近1500头,人均占有量为4.37头,估算市场价格9.2万元。

  七年来,驻村干部及村两委成员风雨无阻,奔波在延边州的乡间道路上;披星戴月,往返于养殖专家与村养殖基地之间;“巧舌如簧”游说于村民的田间地头,只为讲好“一头牛”的故事。太和村曾经的“一头牛”摇身一变成了如今的千余百头,东倒西歪的牛栅栏摇身一变成了如今现代化的养殖厂,泥泞不堪的乡村土路摇身一变成了如今的柏油路,愁眉不展的村民摇身一变也说起了“牛话”,现在的太和村山坡上黄牛成群,现在的太和村路旁灯火通明,现在的太和村人民欢歌笑语,现在的太和村更是牛气冲天!

  2016年至今,学院带领太和村,在院党委、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有力指导下,围绕“一头牛”落笔,开创了一条立足区域优势,精准选择脱贫产业项目;瞄准产业高端,打造现代化养殖牛场;依靠科技引领,提升自身发展内核动力;促进农牧结合,保障生产与生调协调发展;点面结合,产业发展分层有序推进的产业帮扶模式。形成了太和村“一头牛”脱贫模式,全面打赢太和村脱贫攻坚战。未来几年里我们将继续围绕“一头牛”做文章,继续加强延边品种保护及持续选育,与高水平牧业大学及研究所开展深度合作,开展延边黄牛品种世代选育培优,显著提高种群纯度和生产性能,一并算好短期效益与百年发展的经济账,守住固脱贫攻坚的来之不易果,走好乡村振兴的康庄致富路。

  乡村振兴路上,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与太和村同呼吸共命运,“一牛到底”,彻底挖掉贫穷根,走向乡村振兴路。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万2千余名师生和太和村全体村民有信心、有决心在乡村振兴路上继续讲好讲好我们的故事,这是汪清县太和村的故事,是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归根结底还是“一头牛”的故事。“一头牛”的故事或许会让一批人呕心沥血,“一头牛”的故事或许会让一代人鬓生华发,“一头牛”的故事也定会故事让太和村的爷爷讲给孙子听,代代流传。

【全文完】

标签:

False
False
False